今天這兩臺車 我們借了好久 因為它都不是該品牌的主力販售車款 但是很多人要求我們把這兩臺放在一起 來做一下比較 第一臺這個類似紅色的 紅色的BMW 3系列 330i Touring 旅行車 但是很可惜它貼了隔熱紙就比較不帥了 再來一個就是賓士的C300 Estate 也是Wagon 就是旅行車 這兩臺車 雖然並不是該品牌的主力車款 但是卻是該品牌賣得最好的Wagon車型 它們的動力幾乎一樣 都是2.0L渦輪增壓 但是賓士有48V BMW要到340才有48V 然後再來一個部分 它們的價錢很接近 只差三萬塊 BMW 330i M Sport 306萬 賓士的C-Class AMG C300 309萬 今天我們就拿這兩臺車來做比較 唯一不比的就是什麼 外觀的美醜 大家自己去判斷 但是我們要比的就是 它的實用性和空間機能 我相信很多 尤其年輕人 你會買Wagon車型 就是你有一點點的載物的需求 又或者是你希望有比較好的後廂空間 但是你不想要開SUV 另外一個部分就是 我常講 你買Wagon就是要改 你不改車你就不要買Wagon 這些Wagon車型 外觀稍微點綴一下 不要去動排氣管 不要去動動力 就外觀稍微點綴一下 輪圈譬如說降一點車身 然後它就會非常非常的漂亮 然後還是那句話 不要貼隔熱紙 我們今天為大家介紹這兩臺 BMW 3系列的Touring 加上賓士的C300 estate 我們來看它的整個車頭造型 首先燈具 現在都有光型變化也好 在BMW 多光束頭燈就是賓士 然後賓士的頭燈還包含了迎賓功能 就是有一些數位的迎賓功能的一些變化 然後整個頭燈的造型比較明顯 因為現在都有輔助駕駛了 所以你看它輔助駕駛 在賓士在廠徽裡面 BMW的話它牌照下面有一個方塊 BMW是5AU 賓士P20 這兩臺車多光束頭燈 光型變化頭燈也好 甚至包含輔助駕駛也好 基本上已經是全車系 幾乎都是標配了 保桿附近的造型 看得出兩個車廠工程師 在設計上的差異 一個修飾的比較圓潤 多了一點線條的造型 一個比較屬於銳利的造型 像BMW 然後搭配了兩臺車 其實都可以選黑化的套件 像BMW這臺另外有選 水箱護罩 下氣壩 車窗外框 行李架 全部都可以黑化 包含等一下介紹的車尾 後保杆的部分 那賓士它沒有 因為這臺車全部都標配 你可以做夜色套件的選擇 而且夜色套件也分為好幾段 它可以讓你的車窗外框也好 包含廠徽附近的這些造型 都會變成黑化的處理 接著我們來看它的車側 首先講幾個技術規格 它們兩臺車的軸距差異並不大 BMW的部分是2851mm 在賓士的部分是2865mm 懸吊系統 BMW是前麥花臣後多連桿 賓士的話是前後都是多連桿 車身的長寬高 大家可以看到螢幕上面 我們編輯為大家做一個表格比較 差異其實也並沒有很大 像BMW它330以上還有340 340基本上它就六缸了 我們今天比較的是四缸 BMW因為搭配M Sport 所以它整個黑化在車側會非常明顯 從後視鏡 基座上三角的一個翅膀造型 包含了整個車窗外框 上方的行李架 然後中間一樣有全景天窗 BMW它在有一個部分 就是它在車門的感應的部分 數位鑰匙2.0 當今天你手機配對好之後 靠近車輛就解鎖 你不用帶鑰匙 帶手機就可以了 離開車輛就會上鎖 然後放到車裡面的話 基本上就可以啟動引擎了 接著我們看賓士 賓士的部分因為很可惜 它沒有選夜色套件 因為這個是原廠的試乘車 所以它車窗外框也好 上方的行李架 包含了車門把手 全部都還是鍍鉻材質 但是這個都可以做改變了 改完之後 黑化套件在Wagon車型上 更適合更搭配 所以如果你選了黑化套件 就是夜色套件的話 它的外型會更好看 然後車門的感應鑰匙 在賓士的部分 它還是一樣 要去碰這個車門的方塊 但是它四個門都有感應的鑰匙 兩臺車的後視鏡 你看它都是在A柱上面 加上它是房車的高度 所以你在行駛市區的時候 尤其左轉的時候 要特別注意 後視鏡所帶來的死角 我們把車倒過來 來看一下Wagon最美的 整個車身線條 這個角度看過去 可以看得出來兩臺車 有各自的優點 也有各自好看的地方 賓士的設計師設計在車身 包含了保杆附近 包含整個燈具 它設計的是比較圓潤一點 BMW比較銳利 它會有一些線條 一些折線 排氣管雙出 在BMW的部分 其實賓士也是雙出 但是它這兩個排氣管的造型 其實只是個裝飾 它隱藏的排氣管是往下排的 並不是像BMW這樣 直接給你看 我是雙出排氣管 名牌一個在右邊 一個在左邊 330i 兩個都是3 3開頭 但是它排氣量不是3.0 現在都是2.0
現在就是數字越大 但是排氣量沒有跟著增大 尾燈的設計 可以看出兩臺車的差異 而且非常的明顯 但是現在新世代的車款 基本上你在全車 已經看不到一顆 傳統的鹵素燈泡了 全部都是LED 所以它的面積都會稍微小一點 兩臺車的尾燈造型 是分辨這兩臺車 外觀上差異最大的地方 然後一樣都有後雨刷 一樣都有上方的一個 小小的尾翼 但是賓士已經沒有 鯊魚鰭的天線了 BMW還是有 我們來介紹兩臺車的動力規格 打開引擎蓋 大概就差在隔熱棉 其他都一樣 都有油壓頂杆 然後兩臺車的動力 都是2.0的渦輪增壓 所以稅金是一樣的 保養的價格 我稍微問了一下 其實差異也並沒有很大 大概都是八千到一萬左右 那我們先來介紹賓士 賓士和BMW最大的差異 就是它多了一個48v的輔助 你只要看48v 它的動力輔助超過20匹 基本上它就是ISG ISG就是在 引擎和變速箱 在變速箱裡面 然後這具引擎的排氣量 1999c.c. 最大馬力258匹 扭力40.8公斤米 馬達的出力有23匹的輔助 兩臺車都是後輪驅動 賓士搭配的是 九速的手自排變速箱 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 九速變速箱 現在賓士除了小車以外 全車系大概都是這個 9G變速箱 輪胎尺寸225/40 R19 後面是255/35 R19 BMW也是這樣的配置 所以它輪胎是前後配的 在油耗的部分 因為賓士有48v的輔助 稍微好一點 一公升 原廠公佈14.5公里 油箱容量66 接著BMW 一樣是直列四缸 但是它沒有48v的輔助 一樣有渦輪增壓 排氣量1998c.c. 少了1c.c.
最大馬力245匹 扭力40.8公斤米 扭力是一樣的 只是峰值不同 賓士是2000轉開始 BMW1600轉就開始了 BMW也是非常經典的 八速手自排變速箱 一樣全車系幾乎都是 搭配這個變速箱 除了小車 有些是雙離合器的 油箱容量少了6公升 油箱容量是60公升 平均油耗原廠公佈 一公升13.2公里 接著就是重點 兩臺車的空間 都有電尾門 而且都可以做高度的設定 賓士這個電尾門 BMW應該也可以 就是你如果把它打開的話 它應該會自動的上掀 我們來試看看 誒 它不會喔 我記得它會耶 上次試那台330的時候那臺也不會 也不會 所以要手動稍微拉一下 讓它上掀 我們把兩臺車的尾箱 都拉到最高 賓士本來就最高了 你可以看出來 兩臺車的高度有差喔 BMW比較高 比較高一點點 我們先把帳面數字講完 BMW的部分 它的行李廂標準容積500公升 倒屏之後是1510公升 賓士沒有倒平的情況下 少10公升基本上是一樣 就490公升 倒平啊 兩家講好了 一模一樣 1510公升 這個是原廠的數據 接著就是有網友要求我們丈量的 行李廂的長度 在BMW剛好100公分 最寬的部分 大概135公分 然後高度 高度我們就量 不會量尾箱 我們量這邊 就車內可用的高度 大概是72公分 好我們現在看賓士 先講高度 賓士高度比較高 差不多 兩臺車都一樣72公分 寬度的部分 大概130公分 然後深度102公分 多一點點 這是兩臺車的數據 給大家做參考 然後在便利配備上 我們先講BMW 它帳板打開第一段 這裡它可以放分隔網 也可以放你這個私密的拉簾 然後左右兩側有一個按鈕 可以倒平椅背 它是電子閥釋放 並不是電動的 六四分離倒平 然後有一個掛勾 還有一個12伏的電源供應 都在右邊 左邊都沒有 我們看賓士 賓士的倒平 它左右各一個按鈕 一樣倒平六四 然後一樣有 但是掛勾左右各一個 另外12伏電源供應也有 在左邊 所以兩臺車的配備上 在後面的便利配備 有一點小小的差異 我記得好像330開始才有 320好像還沒有 就是它有分兩段式的 後行李廂的歸納 還有一些隔板 另外一個重點 你看它這兩個 它這個裡面是有工具的 當今天你後面有物品 防止它滑動的時候 它會稍微的升起 這個塑膠的地方 可以讓你在後方的物品 減少它的滑動 然後再來一個部分 也是3系列獨有的 它的後廂除了全掀以外 還有一個 掀玻璃的 這個功能也是它才有 賓士就沒有了 賓士的 它的後廂底板下面 為什麼那麼多乖乖啊 然後還有一個便利的隔板 就是行李廂 如果你放一些物品滾動的話 它有一些隔板 可以方便你使用 儘量降低後廂物品的滾動 後座它這個椅背下半部 是這種接近硬塑膠的材質 然後膝部空間 一個拳頭兩個指頭 因為它有凹槽的設計 頭部空間 剛剛好一個拳頭 再多一點點 然後在後方有 傳統位置有兩個出風口 但是第三區恆溫要選配 後面沒有任何的充電孔 地板鼓起面積 因為它後驅嘛 兩臺車都後驅 所以地板鼓起面積非常大 ISOFIX有兩組 然後一樣有中央扶手打開 它一樣是兩段式的 第一段放筆或是放手機 第二段兩個背架 椅背不能做角度的調整 都不行 好 我們另外請兩個同事上來 一起坐上去 好 三個人怎麼樣 右邊有點緊迫 這邊也是 我要往這邊靠 你很胖 你擠過去一點 我被說胖好開心 好 你看我們三個人 肩部空間已經非常侷促了 基本上坐三個人 而且他們兩個都很小隻 對不對 你160 我170 號稱170 你多少 172 你幾公斤 我62 你咧 58 58 我77 我175 接著坐進3 touring的後座 膝部空間略小 只有一個拳頭 差一個指頭多一點 頭部空間就很好 因為它這個 你看它這邊有一個凹槽的設計 天窗只有開前半段 後半段不用收縮 所以它這邊有個空間 可以讓你的頭部空間表現比較好 所以它大概有 一個拳頭兩個 多一個指頭多一點點 然後後方 一樣有一區的半恆溫 因為它不能調整風量 只能調整風向 還有就是溫度 下面兩個Type-C的充電孔 然後一樣地板 鼓起面積都非常大 ISOFIX兩組 扶手打開 兩個杯架 杯架壞了 我把它修好 你看我把它修好了 好 一樣兩個杯架 好了 好了 500塊 跟範德說500塊 好了 好 你們上來吧 我們的位置是一樣的 你撞到頭喔 對 我剛撞到頭 所以你看喔 好 來 一樣耶 其實差不多 其實差不多 只差在膝部空間 差一個指頭 頭部空間多 也差一個指頭 所以其實都一樣 然後你看它後面一樣 整個是硬塑膠的 有啦 軟的啦 它這個比較軟 尤其它膝部這邊比較軟 這邊是硬的 所以其實都一樣 兩臺車的寬度 就是乘坐的寬度空間 其實差不多 在內裝的部分 我們先介紹C300 Estate 首先氣囊數 它是八顆 傳統的六顆 第七顆是駕駛膝部 第八顆這裡 這邊還有一顆 所以總共是八氣囊 然後輔助駕駛P20 現在都是標配了 另外它在新年式的車款 在C300的部分 增加了一些配備 但是價錢小幅的調整一點點 第一個就是多光束頭燈 變成是標配了 而且它是數位頭燈 第二個部分 隔音玻璃變雙層了 本來要選配的 現在變標配了 在C43也是標配 只有C200要選配 下一個是MBUX擴增實境導航 就是魚骨頭 現在也變成是標配了 再來一個 智能空氣淨化系統 也變成全車系的標配 那我順便講一下 它選配的比較大項的 首先第一個 抬頭顯示器五萬五 第二個部分 夜色套件 我們剛剛強調的夜色套件 三萬九千塊 你就可以讓你的車窗外框 變成是黑色的 但是如果你要選 進階夜色套件的話 只有在C43才可以選 然後現在室外溫度33度 但是因為大太陽 所以車裡面滿熱的 這個時候你就會想到什麼 我常講的通風椅 你選了通風椅 它當然加熱座椅還是包含的 四萬三千塊 而且全車系的Estate 都要選配 價錢是一樣的 最後一個就是 可變阻尼的懸吊系統 含後軸轉向 後軸轉向角度是2.5度
減少回轉半徑40公分 它的選配價格是 九萬六千塊 C200和C300都可以選 但C43不能選 大概就是這樣 所以這臺車目前沒有 可變阻尼懸吊系統 來看一下 它這個自訂模式裡面 沒有懸吊系統這個選項 只有換檔、轉向、ESP和音效 這四個選項而已 所以它沒有電子避震器 接著我們來介紹它的內裝 首先它和BMW BMW是曲面 它是兩個獨立的面板 但是其實在操作上 這兩大系統的差異 並沒有很大 主要差在裡面的 一些細部的功能 首先它一樣結合了兩大手機 有Apple CarPlay 還有Android Auto的 無線連接的功能 然後包含了這次有多了 這個空氣品質 有多了一個空氣淨化的功能 這個在以前是要做選配的 那你打倒檔的時候 我常常強調 賓士的360度環景 基本上已經無敵了 第一個解析度 第二個功能性 各方面它已經是無敵了 而且它可以透過下方的按鍵 去做左右的3D切換 然後下方一排按鈕 這是唯一車內 可以看到的實體按鍵 在中控臺的部分 包含了行車模式的切換 它有分S和S Plus 然後Comfort、節能 包含一個自訂模式 然後再來第二個快速啟動 360度的攝影機 你也可以透過 觸控螢幕的方式 去做獨立的旋轉 還有上下都可以去做設定 然後它一樣有停車輔助的功能 可以尋找停車位 倒車入庫、平行路邊停車都有 下方的基座 類碳纖維的飾板 然後打開之後 裡面有兩個杯架 還有兩個Type-C的充電孔 還有Qi無線充電 然後後面有一樣 是對開式的扶手 裡面還有一個Type-C 前方儀表板 透過蜻蜓式的方向盤造型 你在左上方按Home鍵 你就可以做多樣的設定 如果你有選抬頭顯示器的話 你往上推 它有抬頭顯示器的內容設定 這臺車因為全部都標配 它並沒有選 右邊的Home鍵推 就是音響主機 你只要按下去 就可以控制你的音響主機 然後你看你要去控制什麼東西 就有一個十字鍵可以去滑移 然後還有返回鍵 左下方就是P20的設定 包含了限速 包含了定速 包含了車距 都可以在這邊做控制 雙手基本上你握在方向盤上面 就可以做控制了 右邊的話就是呼叫Siri 我的最愛 接聽電話音響大小聲 然後它的方向盤是電動調整的 因為它有多光束頭燈 包含數位頭燈 所以要記得 你儘量都是把它撥到A的符號 會出來的位置 然後記得大燈旋鈕 這邊要撥到Auto 然後下面是電子手煞車 兩張座椅都有記憶裝置 也有電熱椅的功能 但是通風椅要選配的 它的觸控的方式 還是這種電容式觸控的 然後它的大腿支撐 也是電動調整的 然後門板上面還有Burmester 小柏林音響 上方全景天窗 電動遮陽簾 說到這個遮陽簾 很多人很在意這個 因為現在夏天 它的這個遮陽簾 有沒有透光 一點點 大概20%的透光 一點點而已 很多人很在意這個 接著是BMW 330i Touring 我們來介紹它的內裝 首先氣囊它是六顆 BMW到現在還沒有 讓氣囊數再稍微多一點 尤其這一顆 賓士的話還多了一顆膝部氣囊 所以它還是傳統的六顆氣囊 因為我也是BMW車主 我講一個比較簡單的 一個日常用車的配備 我比較喜歡BMW的杯架 它的杯架的放置的方式 然後門旁邊還有兩個 賓士也有 但是BMW就獨立做一個 杯架的基座在這裡 這個是我覺得比較方便的 那整個T字造型 你看到這些飾板 包含它的材質和用料 兩臺車其實差不多 就差在數位的顯示不同 新世代的3系列 它變成是雙曲面螢幕 賓士還是兩個獨立的 使用的功能上 兩者其實差異並沒有很大 都可以透過手機的APP 跟車輛做連結和溝通 包含了尋車 包含了一些車輛的資訊 預約保養 其實都可以 BMW最新世代的車款 現在都是OS 8.5或9.0 3系列目前還是8.5 你進系統設定可以看到 它是8.5 裡面所有的 當然都繁體中文 然後跟手機的配對 都是無線的 這個在兩臺車 其實都是一樣的 你可以在裡面做細部的設定 但BMW的設定上 操作會比較複雜一點 不過沒有關係 複雜你使用久就變簡單了 簡單以後 你就會喜歡這些設定的操作 因為雖然剛開始很複雜 可是你如果善用它的話 你會讓你的開車過程 還有養車過程 擁有這輛車的過程 會變得更輕鬆 而且更符合自己要的設定 一樣打倒擋 360度 兩臺車的360度 我覺得伯仲之間 因為解析度 功能性各方面 包含它一樣有停車輔助 然後自動停車的功能 BMW還多一個洗車 這個洗車功能 其實它就是 停車雷達比較不會叫 然後下方也有一點實體按鍵 前後除霧 選取 還有音響大小聲 BMW的重啟 基本上非常常按 因為它偶爾會當機 你就按這個音源大小聲 這個鍵按了30秒 它就重啟了 然後在下方 一樣有一個隱藏的飾蓋 打開之後QI充電 兩個杯架 還有12V電源供應 前面有一個 傳統USB的充電孔 整個機座 從大雞腿到小雞腿 到現在變魚板了 變速箱的撥桿在這裡 線傳控制的 兩臺車都一樣 只是一個在上置式 一個還是傳統的位置 然後左右兩側 有非常多的按鈕 依照車型等級的不同 會有一些差異 左邊最上面 循跡系統開關 然後啟動攝影機 停車雷達 停車熄火 因為它這臺車沒有48V BMW只要有48V之後 這個按鈕就會被取消了 引擎啟動鈕 行車模式的切換 行車模式它有電子避震器 它和賓士兩臺車的差異 就是它有電子避震器 當你今天撥任何一個按鍵 按下去之後 然後下面有一個自訂模式 自訂模式裡面 就有一個避震器 它有分為兩個 Comfort和Sport 轉向驅動變速箱 都可以做設定 然後在另外後面是Auto Hold Auto Hold按一次就可以了 電子手煞車 右邊就是傳統I-Drive控制的旋鈕 然後後方扶手是上掀式的 裡面有一個Type-C的充電孔 前方的儀表 你透過右邊 這個三條槓的按鈕按下去 它可以做兩個部分 第一個內容的顯示 第二個往右撥 因為它有抬頭顯示器 所以可以做抬頭顯示器的顯示 抬頭顯示器它是標配 你透過滾輪 可以做任意的切換和改變 還有顯示的內容 然後方向盤三輻式的非真圓方向盤 下面是平的 然後M Sport的方向盤 換檔撥片 這臺車它有選一個配件 這個是一個Package 原價是18.3萬 現在優惠價是11萬 就是M Sport Racing Package的套件 它包含了輪圈深色的 煞車紅色的黑色車頂架 黑色高光澤外觀套件 就是車窗外框 水箱護罩 全部都變成黑色的 內裝的部分就是 兩張M跑車座椅 但是它不能選通風椅和電熱椅 然後M縫線的安全帶 在那裡 有 雙前座電動腰靠 還有一個衝刺功能 衝刺功能在行駛過程中 方向盤後面的撥片 左邊這個-的地方 Hold住一下 它就有衝刺功能了 讓你有短暫的動力的提升 可以幫助你加速 然後兩張座椅 在駕駛座兩組的記憶 副駕駛就沒有了 然後都有電動調整 包含電動腰靠 不過它的大腿延伸是手動調整 但是我覺得這個沒有差 反正都自駕的話 其實調整到一個位置之後 都是你在開其實沒有差 然後上方 它這個可以幾乎遮光耶 有一點點啦 它賓士如果20% 大概只剩10% 它幾乎完全遮住 可以看到一點點亮亮的 很像星空頂那樣 打開之後就 頭頂就會 你這邊就可以孵蛋 如果是鳥巢的話 這邊可以孵蛋 因為這邊頭頂會很熱 在山路行駛 開BMW真的是一種享受 就算是四缸的330 但是你把它撥到SPORT PLUS 首先第一個就是 動力和變速箱的搭配 不會讓你覺得多一檔或少一檔 不管是上坡或下坡 第二個部分就是 以前的什麼運動化懸吊 那一個說詞 現在的BMW上面 基本上都看不到了 但是它並不是軟 也不是不夠用 你一個人開的 甚至你載了父母開 像我現在是用SPORT PLUS 其實它開起來 你面對坑洞的處理 或是彎道的處理 長輩不會罵你 以前的會 以前包含SUV都會 現在你就算把懸吊升到最硬 只要車讓你有信心 你就不會一直緊繃的神經 在駕馭這臺車 你就可以很輕鬆的去開著它 而且會很有信心 像我開M3 Touring 我在高速公路都是用 它有M1 M2的按鈕 所有都是設定到最運動化 然後你在高速公路平坦路面行駛 那真的很過癮 你只要底盤是乖乖的 照著你的意思 在反應路況 你基本上信心就會大增 包含下雨天 你看看BMW在山路行駛 你如果今天開一臺日系車 你走這個山路 我沒有超速 有些車在開這種路都會很辛苦 但是開BMW 你看就是很輕鬆 超輕鬆的 底盤的隔音表現也不錯 但是防火牆的隔音 有加強和升級的空間 那你平常通勤代步的時候 撥到Comfort 輔助駕駛按下去之後 如果上下班通勤又走高速公路 你一路的移動過程 是可以很舒適的 大概就差它不能選通風椅 奇怪我記得以前3系列 可以選現在為什麼不能選 然後其他的部分該有的都有了 但是很多人會說 有電子避震器 改懸吊就麻煩了 沒錯 改懸吊就會比較麻煩 如果今天你不是一個 重度改裝的駕駛的話 換個輪圈就好了 然後讓它 因為它本身運動化懸吊 就降低一公分了 10mm 你知道我全程下坡都是Sport Plus 但是卻沒有那種很死硬的感受 兩臺車的調性非常大的不同 都是Wagon 都是2.0 馬力都250匹左右 扭力大概40公斤米 但是開起來那個調性差好遠 BMW基本上要看人開 賓士不用看人開 也就是說你家裡面 任何年齡層 任何的駕駛技術 鑰匙拿了都可以上路 剛拿到駕照的新手 已經很久沒有摸車的 上了年紀的長輩 只要他有駕照 其實開了它 你很快就可以上手了 就很輕鬆 可是你如果要那麼一點點的運動化 還好它沒有電子避震器 可能改個避震器 或者是降低一點車身的話 看起來又帥 然後可能又更多的操控性 因為關鍵在幾個部分 第一個底盤 同樣的道路 同樣差不多的速度 賓士很真實 把一些在BMW上面感受不到的路面 不是坑洞喔 就是柏油鋪得有點起伏 它都反應給你 所以會有這種晃動 BMW直接消失! 這種東西不給你 它給你比較大的坑洞的彈跳 所以舒適性來說賓士比較好 就算你撥到Sport Plus開起來還是更輕鬆 所以我才說買賓士不用挑年紀 不管男女不管年齡 你基本上你有駕照的話 你開賓士很快就可以上手 那因為兩台車都有輔助駕駛 加上數位科技然後導航系統也都做得很先進 所以就看你對於外觀美醜你選哪一台? 尤其是你對於駕駛技術還不是那麼有信心的 又或者是新手駕駛買賓士的話 你不用擔心你沒辦法駕馭它 它等於是 它真的很好開 那也因為它有48V的關係 所以引擎噪音比較低 然後底盤的扎實度表現 包含隔音表現也不錯 也就是差在你在山路行駛彎道的側傾會稍微大一些 那BMW沒有這個問題 而且BMW它給你就是 你油門踩下去 回饋給你的熱血程度會比較高 賓士給你的就是 你油門踩下去 這兩個踏板的踩踏的線性 你比較好掌控 所以兩者各有優缺點 那因為 價錢 / 動力 / 尺碼 / 空間 相仿 就看你喜歡哪一個品牌 你就去買那個品牌 因為我們本來也要借A4 Avant 但是A4 Avant的世代比較舊 然後其他 還有什麼品牌有Wagon? 歐洲車? Volvo ! 忘了Volvo這個品牌 不過沒關係啦 我們主要試 就拿這兩個價錢相仿 因為Volvo會比較便宜一點 不過賓士的好處是它可以選配『後軸轉向』 BMW是連選都不能選 如果有後軸轉向 對於你常常通勤或行駛的路面是山路 或是市區行駛的話 包含很簡單的路邊停車 有後軸轉向 你只要適應它轉向的整個過程還有角度 後軸轉向確實可以讓你在駕馭過程中輕鬆不少 所以你在同樣的山路行駛 BMW 330i Touring 我在轉向時完全忽略它的腰靠 就是兩側的蝴蝶翼 但是開C300這個就很重要 它要撐著我! 因為車子的側傾比較嚴重一點 所以這個時候你身體如果能夠支撐著的話 你在開車過程中就不會一直扭來扭去 最後我覺得台灣賓士操作太保守 他應該要 C63 Estate 應該要進來 你看 M3 Touring 還是有一定的量 M3 Touring還是有一點點的量 它如果進來的話 反正那個賣也不是要賣量的 但是起碼在市場上 它可以有一個競爭的『位子』在那邊 然後讓你可以跟同級 你看Audi也有 RS4 Avant也有 反而賓士在Estate的部分 它最高最頂規的車型 它沒有進 賓士好像都會這樣子 E-Class也這樣 E的Wagon也這樣子 C-Wagon也這樣子
2025-05-31 04:41